吃菜下饭。有吃饭下饭的吗?有。
小时候早上,家里没泡饭,出去早点摊,买个粢饭团:糯米饭裹油条,吃得脸上沾米粒儿。糯米饭加糖,油条脆咸,吃得噎了,灌一大口豆浆;吃饱了,拍拍肚子,上学去了。也有糯米烧卖:这会是酱油糯米为馅了,外面裹面皮,蒸软了,皮薄米香,如吃肉粽,仅仅没肉算了。
现在想起来:嗐,不就是碳水配碳水吗?
武汉的朋友说,热干面+面窝,可所以一顿早饭。热干面浓稠浑厚,面窝油脆松软,相得益彰,很好;手头宽一点的朋友,说吃牛肉面配面窝,更给劲:油、肉、面,都有了,能吃得太阳穴突突跳。
西安的朋友说,调配能够许多。米皮、凉皮、肉夹馍、炒米,能够相互调配:滑溜、浓郁、松爽,口感不同。调配有汤的,臊子面宽汤,酸香;泡馍一大碗,稀里呼噜。
我有位老一辈,吃起来有个自定的规程,左手肉夹馍,右手就着一碗泡馍,朝我比划:先吃两口酿皮子,开胃醒神,酸爽得冲鼻子;肉夹馍吃个虎背菊花心,就得一大口下去,连馍带肉,脆而又浓;喝一口羊汤,这是多少重滋味!吃完了肉夹馍,再渐渐吸溜现已粉丝入味、碎馍满汁的泡馍,糖蒜就着,先吃后喝,舒坦!
重庆的老一辈,跟我想念早年间的早餐:小面+油茶。小面,重庆遍地都有。面煮好,起锅。下佐料——佐料也家常,可是要管够:酱油、味精、油辣子海椒、花椒面、姜蒜水、猪油、葱花、榨菜粒。浇头和青菜也没定规了。加肥肠、豌杂、藤藤菜等,随意。再说油茶:底是米粉羹+馓子碎,其他全看调味:油辣子、花椒、盐、姜、芽菜。面吃完了觉得不行,油茶能够溜缝。回头想想,仍是碳水就碳水。
其实想想,也不止我国如此。
日本人上世纪70年代,盛行过拉面饭——拉面就米饭,乍听很乖僻,但也能了解:究竟日本人做拉面的法子,现已与我国不同:各家要点不在面,在汤头。猪骨啦、味噌啦、酱油啦、盐味啦,把戏一溜够;浓汤配面,大约觉得不满足,还加个米饭;至于煎饺下米饭、炒面面包、马铃薯咖喱饭,其实也是同理:碳水配碳水,仅仅把不同的碳水做出不同口感来调味。
再比如意大利的村庄馆子,芝士通心粉调配薯条,也是有的,咱们还吃得挺欢;瑞士山区,真有老馆子卖烤面包夹酸奶酪薯条,说是传奇老菜。
我在西班牙的阿尔赫西拉斯吃到过马铃薯蛋饼,菜单上大书“家庭风味”;波兰和捷克都有马铃薯泥馅儿的饺子——说起来,我在康定吃过马铃薯泥包子,也是一个道理。
为什么碳水配碳水,咱们都爱吃呢?大约由于:身体了解的是养分,人介意的却是口感。滑铁卢大学神经科学助理教授迈克尔·巴内特·考恩先生说过个观念:“咱们说的口味,说到底,是对滋味、气味和质地特性的完好体会。”
比如说吧,小熊软糖基本上是糖和增稠剂的组合。假如液态化,并不好吃。
糯米粢饭和小麦粉油条都算碳水,但前者蒸煮加糖,后者油炸加盐,便有了软糯甜和咸香脆的不同口感。热干面浓稠浑厚,面窝油脆松软。油茶里米浆的细滑与馓子的松脆。炒面的油香爽口与面包的松软……
最好玩的是,如西班牙的马铃薯蛋饼、波兰的马铃薯泥大饺子,美国人都归之为“comfort food”,所谓疗愈美食。这概念是上世纪60年代发生的,其时《棕榈滩邮报》如此界说,“担负沉重压力的大人们,以疗愈美食来寻求安慰——和儿时安全感有关的食物”。
碳水疗愈精力与身体;碳水+碳水疗愈全部。
图片来自网络